風俗習慣
勿主動與女性握手或隨意拍攝女性從社交禮儀上講,一般情況下男性不主動跟女性握手,應先等女性伸手以免尷尬。在阿拉伯國家,女性一般不會主動跟男性握手。海灣國家的女性絕對不跟男性握手。
幾乎在所有阿拉伯國家都不能不經(jīng)允許拍攝女性,尤其是戴面紗的女性。這一點在海灣國家更要注意,隨意拍攝往往會引起官司。另外,一些敏感處所也不允許拍攝,拍攝前最好先弄清有關(guān)規(guī)定或咨詢當?shù)厝恕?
清真寺參觀須知
進清真寺參觀必須脫鞋,而且要先邁右腳進入。女性參觀者應戴頭巾或領(lǐng)取一件長袍套在身上,否則不能進寺。在禮拜時間參觀清真寺切勿喧嘩。清真寺內(nèi)絕對禁止吸煙、吐痰。
在阿拉伯國家,還要更加注意勿在公共場所高聲喧嘩,勿當眾剔牙、打噴嚏、挖鼻孔或掏耳朵等。此外,兒童不得隨地便溺,必須去衛(wèi)生間。
右手比左手吉祥
穆斯林以右為尊,比如進門先邁右腳,吃飯須用右手,接送名片、收送禮品也都要用右手。在阿拉伯國家,用左手拿食物或禮品給阿拉伯人會被認為是不敬之舉。
喝咖啡有講究
阿拉伯人會客時一般先敬客人一碟椰棗,這時客人應吃一枚。然后主人會拿出小碗倒上咖啡,客人須一口喝掉。如果不想再喝,應當著侍者的面搖晃小碗。如果不這樣做,把小碗直接還給侍者,就意味著還想要,那么侍者會不停地添咖啡,不會另加詢問。
在一些場合,侍者會拎著冒著煙的香料讓客人嗅。這時客人應把鼻子湊近并用手煽火,把香味往鼻子里趕一趕,以示尊重。
勿碰杯或祝酒
很多中國人喜歡主動碰杯敬酒,這在阿拉伯國家會被視為很不禮貌,因為伊斯蘭教禁止任何形式的碰杯或祝酒。以水或茶代酒也不可以。
阿拉伯國家一般是禁酒的。有些北非的阿拉伯國家雖開放酒水,但在正式場合,餐館里不允許賣酒和飲酒,正式宴會上更不能飲酒。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在阿拉伯國家的餐館吃飯時,要先落座,打開餐巾后再去取食物。勿拿餐巾紙擦拭杯子和碗碟,這像是懷疑人家的器皿不潔,會令人不快。
飲食
阿拉伯人善于烹調(diào),食物豐富多彩。其飯菜的特點是甜、香、油膩??Х群筒枋敲刻觳豢扇鄙俚娘嬃?。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禁吃豬肉,不吃外形丑惡和不潔之物,如甲魚、螃蟹等,也不吃已死的動物。如獵取野味,打中后,獵人即迅速趁其血還沒有凝固時,割斷其喉頭,否則就不能吃。阿拉伯人從前的主食是玉米餅、麥餅和豆,貧窮家庭吃的主要是玉 米餅。
自從不少阿拉伯國家因出口石油而收入大量美元之后,各國政府對主要食品實行價格補貼。店鋪里賣的大餅(發(fā)酵餅)和面餅比面粉還要便宜,所以平時家家都吃大餅或面餅。以
西紅柿沙拉、洋蔥拌辣椒、煮豆醬等為佐餐,肉類主要是牛羊肉。
阿拉伯人喜歡咖啡和茶。在各城市的街道上,咖啡攤比比皆是,一杯咖啡加上幾種點心,就是一頓便宜的午餐。名貴的菜肴有油炸鴿子、烘魚、烤全羊等??救蚴前岩恢环誓鄣母嵫虺ヮ^腳,掏空內(nèi)臟,塞滿大米飯、葡萄干、杏仁、橄欖、松子等干果和調(diào)料,然后放大火上烤,其特色是又嫩又香,味道鮮美。
阿拉伯人用手抓飯的技術(shù)十分熟練,一是不怕燙,二是能用手指迅速地撕下一小塊肉條、菜肴送入口內(nèi),手指又不允許碰著嘴。
服飾
千篇不一律的阿拉伯長袍
在阿拉伯國家里,人們的裝束可以說是相對簡單的,男人大多是身著白袍,女人則是黑袍裹身,特別是在沙特阿拉伯等伊斯蘭教規(guī)森嚴的國家里,滿大街映入眼簾的皆是一色男白女黑的世界。
阿拉伯人喜歡肉食甜食,更是每日離不開濃濃的糖奶茶,加上他們普遍不太愿活動,睡覺的時間較多,故他們的體型大多是較為發(fā)福,而穿著上下一般粗直筒式的阿拉伯長袍,能很好地遮蓋住他們的肥碩體形,且能極大地方便他們的行動。此外,鑒于大多數(shù)阿拉伯國家都地處高溫沙漠地帶,寬松飄逸的阿拉伯長袍不僅能迅速散熱,還能有效地抵御住漫天襲來的沙塵暴。難怪不止一位朋友這樣說過,在炎熱的阿拉伯國家里,穿著阿拉伯長袍是最明智的選擇。
人們或許認為阿拉伯男人穿著的白色長袍都是千篇一律的。實際上,他們的長袍卻是各不相同的,每個國家大多都有自己特定的款式和尺碼。以通常稱為“岡都拉”的男袍來說,總共就有不下十幾種款式,諸如沙特款、蘇丹款、科威特款、卡塔爾款、阿聯(lián)酋款等,更有從中衍生出來的摩洛哥款、阿富汗套裝等等。這主要是根據(jù)各自國家的人的體型以及喜好而定的,如蘇丹人普遍高大肥胖,故蘇丹款阿拉伯長袍極為寬松肥大,更有一種蘇丹款白色長褲簡直就是像將兩只大號棉布口袋縫合在一起,恐怕就是讓日本橫綱級別的相撲運動員穿上去也是綽綽有余的。
至于阿拉伯婦女穿著的黑色長袍,它們的款式可就更加多得難以計數(shù)了。同男式長袍一樣,各國也都有其獨特的款式和尺碼,其中尤以沙特款最為保守,連同必不可少的頭巾圍巾面紗等附件,穿上后能將整個人遮蓋得密不透風。天生愛美的阿拉伯婦女雖受伊斯蘭教規(guī)所限,不能隨意展露玉體,也不宜身穿鮮亮的外衣,但無人能阻止她們在其黑色長袍上繡上黑色的暗花或艷麗的明花(這要視國情而定),更無法攔住她們在黑色長袍里面穿上漂亮的衣裙。
起初,我們認為這種稱為“阿巴婭”的黑色女長袍款式簡單,制作容易,肯定也貴不到那里去。但后來與行家交往,才知道由于面料、修飾、做工、包裝等的各異,價格差別甚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在阿聯(lián)酋的商業(yè)都市迪拜,我曾數(shù)次光臨過高檔婦女服飾商店,親眼見到那里的黑色女袍果然價格不菲,每件竟然高達數(shù)百乃至上千美元!不過在正規(guī)的阿拉伯商店中,白袍和黑袍是不能同店的。
阿拉伯人從小就開始穿阿式長袍,這似乎也可以說是阿拉伯傳統(tǒng)啟蒙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年幼的孩童也穿上白色或黑色的小長袍,卻是別有一番風景,不由得你不朝著他(她)們多瞧上幾眼。特別是當節(jié)假日里阿拉伯人舉家出動時,總會有成群的孩童穿著黑白長袍滿地跑,因其獨特的衣著而給節(jié)日點綴出亮點。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年輕人熱衷于西裝革履以及休閑服飾,這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對傳統(tǒng)的一種挑戰(zhàn)?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每一個阿拉伯人的衣柜里,總會有幾件他們千古流傳下來的阿拉伯長袍。